楊美儀
楊美儀

創作可自由 學問需訓練

發佈時間: 2025/07/04

創作可自由 學問需訓練

許多著名畫家都是自學成材,透過實驗和實踐發展自己的風格與技巧。的確,個人的創造力和表達方式在藝術中非常重要。最初我也以為可以如此,尤其我喜歡抽象畫,以為憑心情、創意和對色彩的觸覺就能摸索出個人風格。

但當我面對一個五呎乘五呎的大畫板時,往往不知從何入手。有些藝術家會憑直覺地從任何地方開始,但我開始意識到單憑感覺是不夠的。既然身處卡梅爾這個藝術氛圍濃厚的地方,我決定報讀正統課程,學習基本功。

早前在佛光山參加佛七,我也體會到,連唸佛其實都講究功夫與方法。要鑽研一門學問,必須經過訓練。畫畫也不例外,未動筆之前,已經要思考構圖,比例與佈局。這些不是單憑靈感就能掌握,而是透過系統學習而來。

中國畫在色彩上通常較內斂。許多知名中國畫家的成長背景來自泥土,對色彩的敏感度不如西方藝術家,但他們在層次變化與意境營造方面見長,強調筆觸、留白與想像空間,呼應傳統美學中「意在言外」的特質。近年這類作品深受西方收藏家欣賞,其吸引力正是來自畫作本身的意念。

相比之下,美國畫家尤其注重色彩的表現力,擅長運用鮮明對比和光影效果,強調色彩帶來的情感和視覺衝擊。俄羅斯畫作則常見沉鬱厚重的色調,如深藍、暗紅、灰色,呈現出歷史與氣候所帶來的莊嚴與哀愁,例如弗魯貝爾的作品,往往帶有強烈的戲劇性。意大利畫家則以線條流暢、比例和諧見稱,特別在文藝復興時期,簡潔優雅的美學延伸至現代建築與設計中。

我偏好抽象畫,因為它不追求具體描繪,而是透過色彩與線條表達內心感受。抽象畫看似自由,實際卻非常講究基本功。比例、構圖、色彩與空間感都必須扎實,才能發展出自己的抽象語言。創作可以自由,學問需要訓練。就像音樂家要學音階與樂理,建築師要懂結構與透視,畫畫也一樣,不懂線條,色彩與結構,『天馬行空』只會變成『無的放矢』。

(本欄隔星期二、逢星期五刊登)

撰文: 楊美儀 美國認證專業美學家、HerbalGram創立人、大韓民國忠清北道榮譽大使/國際諮問官 angela@herbalgram.us
欄名: 緣來有美